第57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

作者: 时间:2022-11-06 点击数:

(通讯员 秦珂楠)20221106日晚7点,第57期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专题例会在线下(文科大楼910)和线上同时召开。此次例会共30余人,包括硕士生导师连帅磊老师、朱晓伟老师、课题组的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本次会议由曹晓萱和吴欣格同学进行文献汇报,由秦珂楠同学负责本次的会议记录。

例会正式开始,首先由曹晓萱同学进行文献汇报,题目为《Shared identity and shared information in social medi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dentity bubble reinforcement scale》,该文章于2018年发表在《Media Psychology》。该文章报告了身份泡沫强化量表 (IBRS) 的发展以及芬兰语和英语版本上的验证,该量表由社会认同、同质性和信息偏见的子量表组成。该文章由三个子研究组成。首先,研究12在芬兰文化背景下验证包含6个题目的测量工具(IBRS-6);其次,研究3则在美国背景下同时验证了 IBRS-6 包含9个题目的测量工具(IBRS-9)。结果显示,在所有的3项研究和 2个国家中,IBRS 都显示出良好的结构效度,并发现与社交媒体使用和群体行为的测量呈正相关。这说明,社交媒体促进了身份泡沫的形成,这些泡沫强化了共享身份、社会同质性以及对泡沫内共享信息的依赖。最终,IBRS 被证实是一种适用于社交媒体群体行为的衡量标准,且其分量表也可以单独使用。

汇报完后,朱晓伟老师首先提出,我们要学会在阅读过的文献中思考和寻找对自己后续研究相关的有帮助的想法或者方法。随后,连帅磊老师指出,听完汇报,我们首先要了解到相关概念并知道有这样一个量表。此外,连帅磊老师还指出,后续研究可以考虑跟自我中心、自我概念清晰性和自我同一性等相联系来做调查。

紧接着,吴欣格同学汇报了于2022年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杂志上的文章《Infan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emotionally salient media with links to parent and child, empathy,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media use》。该研究考察,在与情绪显着的媒体互动时婴儿迷走神经调节(作为调节技能的生理标志)的个体差异,以及这种个体差异如何与父母和孩子的同理心、亲社会行为和媒体使用相关。该研究通过让亲子共同观看一个简短的有教育意义但情感突出的视频剪辑和一个观察性的亲社会贴纸和分享任务,然后让父母对婴儿的亲社会媒体使用和同理心,以及自己的亲社会媒体使用、亲社会行为和同理心进行报告。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在共同观看媒体剪辑时相对于中性基线显示出 RSA的增加(一种更好的调节标志)。与RSA下降的婴儿相比,在共同观看过程中RSA较高的婴儿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也被评估未更有同情心,其主要照顾者参与更多的亲社会媒体。这表明,在他人情绪出现的情况下,迷走神经调节对婴儿出现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且父母自己的亲社会媒体观看可能间接影响婴儿对他人情绪的生理反应方式。

汇报结束后,连帅磊老师同样指出,由于该研究更偏向于生理学,与我们现阶段的研究存在差异,但仍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优化研究。例如,常用的单个被试的自我报告法可能得到有偏差的结果,于是当我们面向幼儿或青少年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多渠道的收集方法 (同伴、父母、老师等),这将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到此,本期例会圆满结束,相信大家都收获满满,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文献汇报吧!



蓝狮在线平台app最新版 - 蓝狮在线注册地址【手机版官网】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文科大楼    电话:0716-8060883